內容來自hexun新聞

裝備技術行業的 隱形巨人

■單金良當中國邁向大企業時代之時,很多企業提出跨越式發展時,有一傢央企卻提出“適度規模、技術經濟協調發展”的口號,這就是中國唯一的裝備制造技術的領導企業——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機械科學研究總院2012年的產值僅為40億元,這40億元產值與眾多央企動輒幾百億元的年產值相比確實微不足道,但它對於一傢很少生產有形產品的裝備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來說,有形的數字代表無形的價值。的確,這傢從科研院所轉型過來的央企遠遠沒有中石油、國傢電網等企業為公眾所熟知,然而提起它的項目和技術,無論是獲得國防科學技術獎的核潛艇主止回閥安全評定與使用壽命評測,還是航天器回收著陸關鍵試驗裝備的研制,導彈腔體及油箱鑄造技術研究,抑或三峽電站水輪發電機過流部件的鑄造技術及產品,無一不是業界翹楚。科學傢出身的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院長李新亞告訴本報記者:“中國大部分大型工程中都有我們的身影,不過我們隻是幫助別人制造產品,為別人建造生產線,提供技術服務。我們當不瞭焦點,不過我們在裝備制造的歷史使命是永遠不可替代的。”李新亞說,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基礎較弱,不過經過機械科學研究總院近60年的發展,大型機械的生產制造技術中國可以不依賴外國瞭,在科研上跟國外的相比基本上不存在質的差距瞭。現在,機械總院提供的技術或者產品已經可以實現“進口替代”,而其價格隻有國際上的1/3。此外,再加上“技術溢出”效應,總院的很多國內乃至全球領先技術,比如鑄造、焊接等,已經隨著技術轉讓和輸出在中國的無數私營企業中開花結果。可以說,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不僅以自己無數創新技術促進瞭中國制造業的普及和進步,而且以其應有的擔當默默書寫著一個央企對社會和國傢的應盡責任。實際上,對技術創新的不懈追求已經內化為機械總院的基因瞭。在機械總院一樓大廳,最顯眼的位置掛的不是公司領導的照片,而是總院的學術帶頭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四位院士的大照片。除瞭已經故去的雷天覺院士外,徐性初、林尚揚、陳蘊博三位院士雖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他們不僅帶研究生,而且還親自擔負著很多重大科研項目的攻堅任務。據介紹,迄今,該院累計取得科研成果及專利7000多項,它們被廣泛應用於機械制造、航空航天、交通運輸、信息產業、冶金、建築、汽車、環保和能源等國民經濟重要產業領域。“如果我們變成一個純粹的企業,隻求經濟發展,隻考慮最贏利的船舶或航天的某一個領域而不考慮基礎共性技術的開發,那將不利於我國的技術進步,那就是國傢的損失瞭,” 李新亞如此評價機械總院的貢獻。李新亞告訴記者,在機械總院,對科研創新的堅持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放棄,這也是今天機械總院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上能夠與世界同步的原因。var page_navigati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age_navigation');if(page_navigation){ var nav_links = page_navigation.getElementsByTagName('a'); var nav_length = nav_links.length;//正文頁導航加突發新聞 if(nav_length == 2){ var emergency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emergency.style.position = 'relative';emergency.innerHTML = '

新聞來源http:房貸屏東來義房貸//news.hexun.com/2013-05-27/154560545.html

房貸台南柳營房貸車貸信貸高雄六龜車貸信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rrieh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